头条文章养成计划:宋江为何下定决心上梁山投身贼寇?配资行业四大巨头
宋江决定上梁山成为一名草寇,背后有着一段复杂且深刻的原因。表面看,他是因为一首“反诗”而被通判黄文炳举报,并因言辞冒犯朝廷而被判死刑。然而,这只是他选择这条道路的导火线。实际上,宋江的正当仕途已被彻底堵死,他别无选择,只能采取极端手段:“既然不能做官,那就只能通过杀人放火,等待招安。”
在宋江受招安后,他得以官至武德大夫、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,几乎相当于地方政府的市长兼军区司令。由一个郓城县的无权小吏,一跃成为四到六品的高官,看似他走对了这步棋。而这一切的开端,也许正是那首“反诗”。如果没有那首诗,宋江大概在服刑期满后只能回家,连原本的小职务都难以保住,更别说有机会做知府或县令了。反诗未必让他一跃成名,但却让他从命运的低谷中反弹起来。
展开剩余77%“反诗”也许就是宋江的幸运符——若他将自己多年来所抢的金银,或宋徽宗所赏的十万贯赏金,分给朝中的权贵,比如蔡京、高俅、童贯,他或许能够避免这场杀身之祸。然而,天理何在?
宋江在流放江州之前,做下了青州血案,那场大屠杀令人心惊:“曾经数百个家庭,全部被火焚烧,化作一片瓦砾,死者无数,男人女人,均未能幸免。”仅凭这一宗血案,宋江便应当受死。但他并未亲自上阵,而是指使他人执行,甚至将责任嫁祸给了秦明。最终,宋江因为杀害阎婆惜而被流放到江州。那地方,风景如画,是唐朝白居易的“琵琶行”的创作地,沈饮酒作诗的场所。
然而,宋江的酒后放纵却让他掉进了深渊,逃脱之后,对黄文炳的痛恨可谓深刻无比。直到最后,他甚至将黄文炳杀害,做成烧烤吃掉,这般仇恨让人心惊。
黄文炳对“反诗”的曲解可能加剧了宋江的仇恨。宋江写的诗,根本没有对朝廷的不满,他从未想过推翻现有的体制。然而,黄文炳却读错了诗句:“他时若遂凌云志,敢笑黄巢不丈夫。”他认定这是一种挑战,不理解宋江的真正意图。
黄文炳希望借告密立功,复职升官,误解了宋江的诗句。而宋江,尽管受过压迫,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叛者。他在诗中提到的“血染浔阳江口”并非指向高官或朝廷,而是他心中的仇敌。金圣叹对宋江的“反诗”也持怀疑态度,他虽不喜宋江,但也对“反诗”做了深刻的思考,认为宋江并非单纯的反叛者。
宋江所恨的,真的是黄巢吗?还是黄巢失败之后的背叛,才让宋江产生了对他不屑的情感?实际上,宋江的内心并没有向往革命或推翻当权者,他只是想通过反叛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地位。他与黄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——不只是诗文才能,宋江也有着与黄巢相似的个人魅力。
宋江的“反诗”,并非单纯的革命之举。黄巢因未能进士而反叛,而宋江,则因对仕途的失望而投身于乱世。虽然他在诗中嘲笑黄巢“不丈夫”,但他自己的选择,依然是通过招安和权谋来实现自己的抱负。宋江不在浔阳江畔报仇,而是在有意的情况下,让自己和梁山的兄弟们逐渐与权力的中心产生了更深的联系。
事实上,宋江之所以反叛,并非是因为仇恨朝廷,而是由于他对自己无法改变的命运产生了愤怒。在最初的郓城县押司之职,若非上层庇护,宋江早就因杀阎婆惜一案被斩首。事实上,宋江的敌人并不是朝廷,而是晁盖。
当晁盖最终坐上了梁山的头把交椅时,宋江心中的不满开始酝酿。宋江当时就公开表达了对晁盖的不满,说自己不愿屈从于他,这实际上预示着他心中已有了不安的种子。
如果宋江真的有谋反之心,他怎么会选择去江州“服刑”?他明明知道,梁山的第二把交椅已经在等着他。这一行为本身,表明了他并不打算与朝廷为敌。宋江真正在意的,是在乱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,无论是通过招安,还是通过伪装,他都清楚只有通过政治权谋,才能在乱世中生存。
总的来说,宋江的“反诗”并不意味着他真心反叛朝廷,反而是他内心矛盾的体现。在权力斗争中,他是一个投机者,而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。虽然他一度成为梁山的领袖,实际上他从未想过要真正推翻现有的体制。相反,他宁愿在这些“大臣”面前屈膝磕头,也不敢冒然与朝廷对立。这样的人,实则是最可鄙的。
而宋江心中的最大敌人,不是朝廷,不是那些他曾被压制的官员,而是一直在他背后无形操控的晁盖。正是由于对晁盖的不满与心中的仇恨,宋江的命运才走向了这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。在浔阳江畔,宋江并未真正反叛,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向权力和朝廷低头——他最终的目标配资行业四大巨头,是通过这一切博得自己的官职和地位,而非推翻现有的体制。
发布于:天津市粤有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